可能你不知道的是,无形之中你就在用“性格偏见“、“性格谬论”认知自己和身边的人,看完文章你可能会有这些思考及变化:
1、对自己:客观认识性格,不再纠结于性格的弱势,而是去发现性格的优势。 2、对生活:不会再对“内向”的人说“你应该开朗一点/你应该多和他们聊天/你应该和他们一起玩耍/你应该自信一点,讲出来就好了……”。 3、对工作:在相同专业知识背景情况下,会更注重性格差异的合作搭配,如内向更擅长专注(深度的工作),外向更擅长链接(广度的工作)。

在很多场合探讨“性格”话题的时候,我说我是“内向性格者”,在场的朋友都会怼过来:
你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停不下来,讲事情一激动就手舞足蹈,在K歌的时候根本抢不到你的话筒……这还内向?!那我就不知道啥叫外向了!哈哈哈哈哈!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
(1)在陌生人较多的情况下(尤其是聊些陌生、不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会紧张,总会有逃离的冲动。 (2)与其闲聊一些事情,我更愿意待在家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过去三年,除了工作以外,业余时间的90%都在家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乐器、商业分析、营销社群……
所以,我也只能多次向大家解释:内向≠不爱说话/不善表达,外向≠爱说话/善表达,玩儿得嗨、放得开≠外向,内向≠不会社交。
所以,写这篇文章,一是正经地给大家科普一下"内向“、”外向“。二是为“内向者”正名:
内向≠情商低 内向≠不自信 内向≠缺乏幽默感 内向≠不善言辞 内向≠难沟通 内向≠优柔寡断 内向≠无聊/孤独 内向≠害羞 ……
本文会引用一些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等解释,给你一些关于内向、外向者的大脑机制、心理机制的新认识,或许对你有些新的启发。
对于内向的人,总会有这样一些评论:
我家孩子不爱说话,我担心他性格孤僻,希望他开朗一点 我社交能力较弱,感觉自己没有自信心 这人总是特立独行,感觉不太友好 内向的TA不幽默、难沟通、很害羞 ……
原图作者:Anna Borges
无论是评价他人还是自己,“内向”好像天生就是个“怪物”,都在力争摆脱这个角色。就连本应客观中立的词典,上面对内向者的定义和描述也都是带有感情色彩(偏见):
《心理学词典》(Dictionaryof Psychology)对“内向”的解释是:“……内向指向自我。性格内向的人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回避社会交往,倾向于逃离现实世界。” 《国际心理学词典》(Th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对“内向”的定义是:“……一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专注于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较为消极被动。”
这种无心之过的描述反映出了人们对内向者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为什么内向会被“排斥”,而外向被“推崇”?
(1)常识性理解的缺失导致的认知偏差大众对于内向和外向有常识性误解(下文会具体阐述,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方面普及极少),导致内向的人经常被打上害羞、不自信、孤僻甚至反人类的标签,而外向的人则常常被描述为活泼的、友好的、有魅力的、幽默的。
(2)幸存者偏差,让人们缺失判断依据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如,”看见两宋离婚、文章/马伊琍离婚…就不再相信爱情了“,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只是因为这类信息上了头条,没有被报道的且没有离婚的大有人在。
做同样的事,同样结果的情况下,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更加愿意主动表现出来,而内向的人更在意自身内在感受,较少在意他人评价,表现出的状态偏“沉默”。久而久之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有外向那部分主动表现出来的人做出了成绩,而内向的人没有出成绩。所以,人们会下意识认为,外向的人比内向的更优秀,更值得表扬和赞誉。
如何避免“性格偏见”思维?做个小结:(1)客观的认知自己与他人,前提是我们要更客观地认识性格形成的原因,而非人云亦云,或随意主观判断。
(2)避免“幸存者偏差思维”,本质上是一个统计学思维方式,要更全面客观认识事物,务必注意信息源的全面性,让”沉默数据”说话。
关于内向外向的认知,采访身边朋友都是这么回答的:
内向的人表达能力较弱,外向的人表达能力强 内向的人孤独,外向的人总是乐呵呵 内向的人决策犹豫,外向的人决策果断 内向的人不擅长社交、外向的人都是社交达人 ……
这些都是生活中大家的常识性主观直觉判断,然而这些常识判断的结论对事物的本质解释范围有限(见其表不见其里,说其一不能延伸其二)。
只是通过部分外部表现的行为去定义“内向与外向”,显然不够严谨。比如:
同样是《奇葩说》的优秀辩手,肖骁和颜如晶却完全是两个性格 同样两个人在台上演讲,一个在意听众的各种细节反馈,一个人更在意自己是否完整演绎 同样是独处/社交,有的人身心惬意,有的人焦躁难耐 ……
为了找到对性格更具说服力的依据,接下来将从基因、神经传导通路、神经递质、神经系统等角度,来探讨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生理学基础。
关于性格的研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做了不少实验,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很难有像牛顿万有引力、能量守恒等这种能够将万物统合起来的“硬核”理论。这也是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一个特点:大多数是运用统计手段,在“相关性”上做文章,揭示事情背后的机制和逻辑,难以展示清晰的“因果关系”,因为”人“和“社会元素”太过复杂。
这部分内容较长,如果对生理学知识基础陌生的,先get如下核心观点。结合生理学研究基础,在心理学上对内向、外向性格的描述定义:
【外向者】:外向者的能量(满足感、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精力旺盛,长时间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人呆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他们对社会的展示较多——他们爱社交、活跃各种场合。
【内向者】:内向者的能量(满足感、成就感)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考、内省和观念。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由此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过分消耗。
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他们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 再简洁一下归纳,判断内外向性格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1)心理能量的来源与对外部刺激的感受。(2)对宽度与深度的把控。
1、基因让我们天生性格不同
基因是如何影响我们个性的?看双胞胎现象就好理解,很多双胞胎在生活、教育背景都相同的情况下性格迥异。
我们的基因遗传包括大约150种不同的大脑化学物质和成分,从而形成我们的神经递质,目前大约已经发现了60种神经递质,主要的有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内啡肽。神经递质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指导所有的大脑机能。
先了解下两种常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下文会多处用到:【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 中脑的神经元物质多巴胺,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这种物质能让人兴奋愉悦,也会令人上瘾。(效果和兴奋剂相似)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与大脑和身体中的许多重要的机能有关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和学习(特别是感性知识的学习),影响我们维持一种平静、活泼的情感,以及利用长时记忆、发动有意动作等。(相对多巴胺而言,可以认为是一种抑制类神经递质,能够让人恢复平静)
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曾各自单独发表声明:他们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们称这种基因为“寻求新奇的基因”,之所以这么称呼它,原因在于,研究发现D4DR基因对控制”兴奋水平、身体活动和行为动机“的多巴胺产生影响。
美国马里兰州毕士大国家癌研究所中基因结构及调节机制部门的领导者,Hamer主任,通过研究“高新奇探求”和“低新奇探求” 的家庭成员来研究D4DR基因,研究发现:
一、喜爱蹦极跳、花样跳伞、攀登等野外冒险活动的“低新奇探求”人群都带有较长的D4DR基因,而且他们对多巴胺不太敏感,因此需要体验生活中的兴奋和刺激,以便产生较高水平的多巴胺。
D4DR较长 ➔ 对多巴胺不敏感 ➔ 需要高水平的多巴胺 ➔ 需要兴奋、刺激、肾上腺素 ➔ 越活跃越快乐
二、对“低新奇探求”这部分人,他们所带的D4DR基因较短。且对多巴胺高度敏感。因为他们在安静的活动中也有足够的多巴胺,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不需要太多的“吵闹声”。
D4DR较短 ➔ 对多巴胺高度敏感 ➔ 安静环境下就拥有足够多巴胺 ➔ 在兴奋和冒险状态下,刺激源过多,多巴胺水平过高,引起不适
虽然他们表现出的行为大相径庭,但本质上他们都是在追寻自己的最佳舒适点。
2、不同性格的大脑神经传导通路不同
Johnson博士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中报告了第一次尝试使用正电子发射X光断层扫描技术(PET)重复的早期曾对性格内向/外向的人进行过的大脑机能研究。
Johnson博士要求一组性格内向的人和一组性格外向的人躺下并放松。将非常小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注入他们的血液。然后,扫描他们大脑中最活跃的部位在哪里。在扫描的过程中,红、蓝和其他鲜亮的颜色可以显示出大脑中血流的位置及其流量。研究发现: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其血液流动的通路是不同的。
第一,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大脑。较多的血液流量表明了较多的内在刺激。
性格内向的人的神经传导通路既长又复杂,这和性格内向的人专注于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有关。(这和性格内向的人不擅长短时记忆但倾向于长时记忆有关)
第二,对于性格外向的人,发现他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方式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动机。他们的主要的神经传导通路既短又不复杂。性格外向的人的血液流到大脑的哪些部位,感觉加工加产生了。他们关心外部信息,如实验室发生了什么,专注于感觉的输入。
该研究证实了内向、外向个性这一难题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人之间行为上的差异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大脑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影响了我们注意力的指向——即个体内部或外部。
3、多巴胺、乙酰胆碱对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
外向性格的人之所以要不断的社交活动,本质是因为他们对多巴胺不敏感,需要社交等其他活动去获得更大的刺激获得更多的肾上腺素(多巴胺的伙伴)从而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舒服。
性格外向的人越活跃,就会有越多的快乐感被激发,使多巴胺增多。当有地方去、有朋友一起玩时,性格外向的人感觉很棒。
性格内向的人对多巴胺却是高度的敏感,太多的多巴胺使他们感到不舒服。性格内向的人,在他们较占优势的神经传导通路上使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这种神经递质能够使人恢复平静的状态。
小结:性格外向的人与多巴胺/肾上腺素、精力消耗、交感神经系统相联系,性格内向的人与乙酰胆碱、精力储备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联系。
4、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性格的影响
人的大脑自主神经系统有两个分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它们相反地起作用,就像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一样。它们控制不随意的、无意识的机能,如心跳、呼吸、血流等,最直接地与维持我们的体液平衡有关。它们在一个反馈圈中起作用,通过它们释放的神经递质将信息送回大脑,调节精力、心境和健康。
原图来源:医学美图
当我们使用交感神经(“火力全开”模式)时,会使我们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这时,我们的压力和心率都会升高,并保持警惕准备随时采取行动。它由大脑中能引起兴奋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刺激引起活动。
当使用副交感神经(“养精蓄锐”模式)时,我们会感到平静并专注于内心。我们的身体会保存能量并从环境中抽离; 肌肉放松,能量储存,心率和血压降低。它由大脑中抑制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激活。
内向的人在副交感神经模式下会表现得很好。这就是内向的人总是渴望独处的原因。他们渴望那种远离他人的安静,有思想的活动,但不是反人类或喜怒无常的行为。这是一种由大脑化学和功能驱动的生理需求。
最后,总体来看生理学基础的内容: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外在行为表现,我们很容易看到,但通过观察我们内部,我们发现在这些外在的表现很多是基于我们内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向者特征】:与性格外向的人相比,性格内向的人的大脑有较高水平的内部活动和思考。它为既长又慢的乙酰胆碱神经传导通路所支配。乙酰胆碱引发副交感神经系统(“养精蓄锐模式”),控制某些身体机能,从而对性格内向的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外向者特征】:
与性格内向的人相比,性格外向的人其大脑的内部活动较少。他们审视外部世界,收集信息,为较短而迅速的多巴胺神经传导通路提供能量。大脑发出的信号开启交感神经系统(“火力全开模式“),控制某些身体机能,对性格外向的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篇文章显然无法阐述清楚”性格“这么复杂的概念,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些新的启发和认知。
更进一步了解”性格“的深度研究,可参阅这两部作品: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内向者优势》,本文中有不少地方引用这两本书的观点。
搜索”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性格“可获取《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电子书(仅供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另一本暂时没找到电子版,请理解)
如果你耐心看到这里,并加以思考,在未来生活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一些变化:面对那些曾”厌烦、不看好、刻意排斥“的人:
你可能不会再去苛责TA们做事情慢,因为他们可能在思考更深刻的事情 你可能不会再嫌弃TA们太吵闹,因为他们的热情本来就是要去感染身边人 你可能会给TA们更多独处的时间,以恢复精力 你可能会给TA们更多新的尝试机会,以保持创造力 ……
面对自己:
性格本身决定不了命运,决定命运的是:愿不愿意变得更好并付之行动,除了知识体系、思维结构升级以外,是否发挥出性格的优势。 打破那些是非的”性格定义“,打破那些成见,做自己的英雄!
海报来源:《哪吒之魔童降世》
宗栗:独立企业顾问,未来营销实验室创办人(1600 付费社群),主要研究并实践领域:商业分析(市场研究、用户研究、产品研究),数据科学(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