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蒿扦插机正在田间工作。本报记者 王聪供图
南报网讯 (记者 王聪)眼下正是芦蒿栽种的时节。在八卦洲田间,一辆芦蒿扦插机轰鸣,代替了传统的人工种植。洲磊蔬菜合作社负责人吴昆说,首次引入"机器能手"来帮忙种蒿,被誉为"中国芦蒿第一乡"的八卦洲芦蒿,启动了机械化的第一步。

芦蒿是八卦洲的乡味,是街道独有的文化标识,也是全市甚至华东地区熟知的美食。八卦洲芦蒿口感清香、绿嫩脆直,多次被评为省、市名牌产品。近些年,随着国内芦蒿行业的竞争激烈,以及产业单一导致的连作障碍,传统的芦蒿经济逐渐萎缩。芦蒿种植顶峰时期,岛上4.5万亩土地中有3.5万亩种的是芦蒿。如今,八卦洲的芦蒿种植面积已不到2万亩。

"芦蒿在种植与收获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种植户越来越少。"吴昆说,现在正是青白蒿子的种植季。传统的人工栽种,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工作量(按10小时算),只能种七八分地。次年元旦收获时,还要请割蒿人,一人一天能割2000斤左右。

还要请摘蒿人,手工把蒿身上的叶子捋掉,每根"光秃秃"的芦蒿都要经过摘蒿人的手,一人一天要摘200斤左右。每年光请工人,就要几百人。这种蒿子怕冷,冬天时需要建大棚保温,又增加了成本。
虽然青白蒿子是芦蒿中的"贵族",在元旦上市的它们,一斤销售价最高可达10元。但吴昆说,但高昂的成本投入,还是让种植户所赚不多。他是八卦洲上种植芦蒿的大户,500亩田里有300多亩种的是青白蒿子。除了微利,让他忧虑的还有,割、摘蒿人年纪越来越大,不容易请到,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干这活儿。

借助物流和电商平台,芦蒿实现了湖北、浙江等地的销售。可种植时,却还是传统的人工操作。这让吴昆下决心,寻求芦蒿的机械化之路。今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栖霞区农业农村局、禾田公司的帮助下,他引入了全岛也是全市的第一台芦蒿扦插机。
记者看到,机器启动后,它按调好的节奏,自动前行。车上可坐两人,往塑料漏斗里放蒿苗,机器将蒿苗自动插入地里。扦插机一天可种植七八亩地(按8小时算),比人工操作强了10倍。一台机器价格10多万元,吴昆觉得值。再过半个月,伏秋芦蒿也到种植季了,他希望"机器能手"可以大显身手,最终降低成本,让种植户有赚头,芦蒿产业再度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