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孕育过程中,伴随发生的一些地球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异常变化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前兆现象可分为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 宏观前兆如:鸡鸣狗吠、地面翻沙冒泡、井水变色变味、水库水变浑、地光、地声与地气异常,等等。

微观前兆如:地下水位、水温的变化,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地下水水质、微量元素的变化,等等。 大震发生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

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 但是,地下水的异常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引起地下水异常。

我们可以粗略地计算下题主这种情况下威海附近发生中强地震(震级大于5.0)的概率是多少? 威海的经纬度为122.
10°E,37.5°N,那我们取附近121°~123°E,37°~38°N区域。这个区域两千年来就发生过两次(公元495年和1948年)。 我们假设: 这个地区发生五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是1000年一次。

这个地区枯井突然有水冒泡平均为10年一次。 地震发生前90%枯井会突然有水并冒泡。 现在枯了许多年的井突然有水并冒泡,要发生5级以上概率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表示,也就是这种情况下发生大震的概率还不到1%。

当然,现在技术条件下还是无法对地震进行预测的,上面的粗略计算只是为了给题主一个比较直观的感觉。 各省地震局都设有地震前兆监测台站,采用高精密的前兆观测仪器、设备,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地球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前兆进行连续、可靠、稳定观测,获取地震前兆异常变化信息。
监测对象涉及重力、倾斜、应力、应变;地热、水位、流量、地下流体中的气体组份(氡、汞、氢、氦)、离子(钙、镁、氟、氯、重碳酸根、硫酸根、PH值)、二氧化碳、电导率;地磁场(磁场强、磁分量)、地电场、电阻率等。
地震局会及时对这些观测量中出现的异常进行排查、解释,如果只是其中某些个别参数出现异常,一般是周边环境因素造成的。
比如下面这张腾冲水位突然上升的原因就是周边的蓄水池蓄水造成的。 所以,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如果实在不安,可以了解一些关于地震应急避险相关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不过我还是希望这些知识最好永远都用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