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的达标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心血管的健康走向。临床上我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医生,您看这是我的血脂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或略高),需要吃降脂药吗?
以下是我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例,应该能很好地回答类似疑问。

50岁的王女士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也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家族史,人也显得很瘦。来医院做血脂的常规检测,发现检查结果比正常值高了一点。看完化验单,我嘱咐她暂时不用吃药,只需日常改善饮食、加强运动。

一段时间之后,王女士再次到我的门诊进行化验,她对我说:“汪教授,我今天出门之前喝了半碗燕麦粥,应该不影响化验吧?我之前按照您的嘱咐说,动物油不如植物油健康,所以我坚持只吃植物油。前些日子好姐妹告诉我一个调脂秘方——红酒泡洋葱,我也是天天都在吃,这样一来我的血脂应该达标了吧?也就不用吃药了吧?”

王女士的问题,简单几句话是解释不完的。在我看来,如果不用吃药就能维持血脂平稳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诸如空腹抽血检查、红酒泡洋葱、不吃动物油等行为到底可不可取,或者对调脂有多大帮助就值得探讨了。

二、抽血一定要空腹
很多人对于早晨不吃不喝到医院排队抽血化验怨声载道,像王女士这样即使只喝了几口粥也不能抽血化验。尽管欧美的一项新研究指出“血脂检测无需空腹”,不过我觉得这项新研究还有待确证,大家暂时还要继续饿着肚子抽血。
空腹抽血是有道理的。血脂检测的主要项目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其中后者最容易受饮食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进食间隔过短,那么所测得的数据势必不够精准。比如说甘油三酯,研究发现餐后两小时血液中还会存在乳糜微粒,此时检测甘油三酯其数值比空腹测量时要高数倍。
另外,大家都关心的 LDL-C 也会因为没有空腹而失准。LDL-C 并不是直接检测获得,而是通过特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该公式中有一项参数就是甘油三酯数值。也就是说:如果甘油三酯的检测不准确,LDL-C 的数值也就会过高或过低,最后影响医生对患者血脂总体水平的评估。
我们一直强调“禁食 10 ~ 12 小时抽血”才能得到理想的检测值,所以医生会叮嘱大家早晨不要进食,甚至于头一天晚上也不宜进食太晚或吃过多的高脂食物。
三、红酒 洋葱 = 神药?
我闲暇之余喜欢钻研养生保健的帖子,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防治有“奇效”的那种,不过看得多了也就觉得什么好像都不能吃,什么好像又都能吃。“红酒泡洋葱”的短文我也读到过,但是要说该法对调理血脂有多大用处,实不可轻易下结论。
红酒(啤酒和白酒)、洋葱都有较好的食疗作用,前者含有很多抗氧化物,适当饮用能够软化血管;后者不仅是肿瘤科医生力荐的防癌食品,而且还含有一种叫前列腺素A的物质,该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脂,因此,对于心血管的防护也有一定的功效。
不过“红酒泡洋葱”能否起到“1 1>2”的效果,甚至像某些“砖家”所言——替代心血管疾病药物,我觉得还是有些太夸张了。首先,这种搭配在临床上没有经过严密的研究和证实,所谓的疗效也只是大家口耳相传;其次,红酒开瓶后保质期只有 3 天左右,如果像泡腊八蒜那样泡洋葱,恐怕会适得其反;第三,对于痛风、肾衰、尿毒症、白血病和肝硬化等患者,我们是不建议饮酒的,而这些人群里有一部分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
很多所谓的保健良方都是大家互相推荐,传播过程中免不了添油加醋。我一直认为,没经过科学的方法验证确认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切不可将其等同于药物。
四、应该扔掉动物油吗?
动物油确实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而植物油特别是橄榄油则含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少吃动物油多吃植物油对心血管健康有利。这里强调“少吃”,是因为平时炒菜多半放了动物肉,已经提供了足量的动物油,也就无需额外添加了。
但是要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因为只吃植物油的人也不一定保证会健康长寿,更不能保证永远不得心血管疾病,毕竟全素食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的高血脂和冠心病等。另外,植物油的稳定性比动物油差不少,受高温影响容易自动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太多的过氧化物不仅对心血管健康不利,还容易滋生脂褐素——老年斑!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偏食植物油,人体在脂质代谢机能的驱使下,还会选择性地促使糖和蛋白质转化为脂肪,反而诱发继发性高脂血症。可见扔掉动物油,只吃植物油也不可取。
养生保健忌讳非左即右,重要的是保持营养物质的平衡。所以,我们日常饮食中要以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主要来自家禽的肉)为辅。同时,大家在烹制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分。首先我个人不赞成吃太多的油炸食品,如果一定要吃或丰富口感等,那么煎炒油炸选动物油较合理,蒸煮凉拌肯定首选植物油了。
作者:汪芳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