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揖:多用于同辈日常见面的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
土揖: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
另外,特揖是指一个一个的作揖;旅揖指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揖三下。《周礼·夏官·司士》中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长揖表示敬重,但有时候也会给人倨傲之感。
古代见面礼之二打拱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于胸前。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重。女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据说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若遇丧事行礼,反之。

古代见面礼之三跪拜
跪拜之礼是使用年代最长、最为繁琐的一种礼节。跪拜礼的形成,最初与古代人的坐姿有关,在先民尚未发明桌椅以前,贵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臀部着于脚跟,这种坐姿与跪姿非常相近,逐渐演化出跪拜之礼。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空首: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古代见面礼之四鞠躬礼
“鞠躬”起源于中国,《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鞠躬礼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至今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节之一。
古代见面礼之五握手礼
握手礼源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传入我国。孙中山认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必须要摧毁它的礼制。用新式的体现平等理念的握手礼取代跪拜礼,是辛亥革命任务的一部分。
握手礼一直沿用至今,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见面礼仪。但要注意的是,在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主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再相迎握手。
礼,虽然浮于表面,却能映射人心,是傲是谦,是恭是夷,尽皆在礼。礼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便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