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解脱:正等正觉的解脱,辟支佛的解脱和声闻弟子的解脱。 当佛法还存在时,一个人只能以声闻弟子得到解脱。当佛法已不存在时,而因缘成熟时,就会有辟支佛的解脱。当佛陀出现的时间成熟时,将会有正等正觉佛的解脱。

发愿者若发这三种解脱愿的任何一种,就一定要培育巴拉密与圆满。巴拉密就是我们在轮回中要培育的善的素质来达到解脱。 …… 巴拉密是我们需要圆满的善的素质,以便带我们到解脱的目标。阿拉汉的弟子需要圆满全部十个基本巴拉密;一个辟支佛在解脱之前需要圆满二十个也就是十个基本和十个中等巴拉密。

至于一个正等正觉佛他需要圆满三十个,也就是十个基本,十个中等巴拉密和十个上等巴拉密。——圣法长老开示摘录 ~~~~~~~~~~~~~~ 南传三十种波罗密相 若将十波罗蜜再细分,则成三十个波罗蜜,即:十个普通波罗蜜、十个中等波罗蜜、十个究竟波罗蜜。

布施,有普通布施波罗蜜、中等布施波罗蜜、究竟布施波罗蜜。关于持戒、出离、智慧、忍辱等九个波罗蜜,每个皆有三个层次。
什么是普通、中等与究竟波罗蜜?在《行藏注疏》的《杂集》一章里,有给与详细答案。在此,我们提供大护法上座论师认为最恰当的见解。 (一)布施妻子、儿女与财产这些外物,是属于普通布施波罗蜜。

布施自己的手脚等肢体,是属于中等布施波罗蜜。布施自己的生命,是属于究竟布施波罗蜜。 (二)同样地,不为了妻子、儿女与财产外物而犯戒,是属于普通持戒波罗蜜。不为了自己的手脚等肢体而犯戒,是属于中等持戒波罗蜜。

不为了自己的生命而犯戒,是属于究竟持戒波罗蜜。 (三)断除对外物的执着而出家,是属于普通出离波罗蜜。断除对自己的手脚等肢体的执着而出家,是中等出离波罗蜜。断除对自己的生命之执着而出家,是究竟出离波罗蜜。
(四)舍弃对外物的执着,而明智地分析善恶法,是普通智慧波罗蜜。舍弃对自己肢体的执着,而明智地分析善恶法,是中等智慧波罗蜜。舍弃对自己的生命之执着,而明智地分析善恶法,是究竟智慧波罗蜜。
(五)致力于成就前述与后述的普通波罗蜜,是普通精进波罗蜜。致力于成就中等波罗蜜,是中等精进波罗蜜。致力于成就究竟波罗蜜,是究竟精进波罗蜜。 (六)耐心地忍受危害自己的外物之事,是属于普通忍辱波罗蜜。
耐心地忍受危害自己的手脚等肢体之事,是属于中等忍辱波罗蜜。耐心地忍受危害自己的生命之事,是属于究竟忍辱波罗蜜。 (七)不为了自己的外物而舍弃真实,是属于普通真实波罗蜜。不为了自己的手脚等肢体而舍弃真实,是属于中等真实波罗蜜。
不为了自己的生命而舍弃真实,是属于究竟真实波罗蜜。 (八)即使自己的外物受到危害,也不动摇修习诸波罗蜜的决心,是普通决意波罗蜜。即使自己的肢体受到危害也不动摇的决心,是中等决意波罗蜜。
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也不动摇的决心,是究竟决意波罗蜜。 (九)即使众生伤害到自己的外物,也不舍弃对他们的慈爱,是普通慈波罗蜜。即使众生伤害到自己的手脚等肢体,也不舍弃对他们的慈爱,是中等慈波罗蜜。
即使众生伤害到自己的生命,也不舍弃对他们的慈爱,是究竟慈波罗蜜。 (十)对众生有助与有害于自己外物的事物,保持舍心是普通舍波罗蜜。对众生有益与有害于自己的手脚等肢体的事物,保持舍心是中等舍波罗蜜。
对众生有益与有害于自己的生命的事物,保持舍心是究竟舍波罗蜜。 十波罗蜜的相作用现起近因 【布施】是愿意舍弃自身和所拥有的身外物给他人的舍思。布施的特相,是舍弃;作用是消灭对可供布施之物的执着;现起是不执着,或是获得财富与投生善界;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
【持戒】是善的身业与口业。根据《论藏》,是离心所与实行当行之善的思心所。持戒的特相,是不让身口为恶,而保持它们行善。它的另一个特相,是作为一切善业的基础。
持戒的作用,是防止道德的沦落,也有帮助获得无瑕疵、无可批评的完美道德之作用。持戒的现起,是身业、语业的清净;近因是羞于为恶(惭)与害怕为恶(愧)。 【出离】是在明了欲乐与生命的不圆满之后,所生起的舍弃之心。
出离的特相,是舍弃欲乐与生命;作用是看透欲乐与生命的不圆满;现起是远离欲乐与生命;近因是悚惧智。【智慧】是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智慧的特相,是透视诸法之实相,或是毫无错误地观照目标的共相与特相。
智慧的作用,是有如灯般照明其目标;现起是不混乱,有如向导为迷路人引路;近因是定力或四圣谛。【精进】是为众生福利或修行所付出的身与心之努力。精进的特相,是努力奋斗;作用是支持;现起是不松弛;近因是九精进事或悚惧智。
【忍辱】是忍受他人对己所犯之错的忍耐力。根据《论藏》,则是在忍耐的时候,以无嗔为主所生起的心与心所。忍辱的特相,是耐心地忍受;作用是克服喜欢与厌恶的事物;现起是忍受或不对抗;近因是如实知见诸法。
【真实】是只说实话且言而有信,亦可分析为离心所、思心所。真实的特相,是诚实不欺的言语;作用是指明事实;现起是圣洁、美妙;近因是诚实。【决意】是对行善毫不动摇的决心,或是如此下决心时所生起的心。
决意的特相,是决意修行善业;作用是对治与善行对立之法;现起是坚贞不移地修习善业;近因是善行。【慈】是为众生福利所做的奉献或愿众生快乐,或者是无嗔心所。慈的特相,是希望众生富有与快乐;作用是为众生的福利而努力,或消除嗔恨;现起是友善;近因是视众生为可接受的一面。
【舍】是对所有喜与恶之法,采取平衡与不分别的态度,即舍弃爱与恨。舍的特相,是对爱与恨采取中立的态度;作用是平等地看待事物;现起是减轻爱与恨;近因是自业智,即明白众生是自己所造的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