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社会的生态基础,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教育的个体功能要转化成政治、经济功能,首先要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教育对人口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与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的提高相关,因此它就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转化的过程已证明了这一点。

在工业化的初期,西方国家人口增长率也较高,人们并不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因为社会生产中相当大量的劳动力不需受多少教育,要养育和培养这类劳动力所需的费用不高,家庭养得起。现代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却大不相同,它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比较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父母养育儿童时要付出更多的教育费用,为使子女将来能取得工作资格,或较好的社会地位。

这使许多人不得不少生一些子女,人们就产生了控制生育率的愿望。我国当前农村控制生育率的愿望不强烈是与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低,教育水平低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生育观和家庭观。在我国多子女的家庭常常与重男轻女的思想联系在一起,有些人为了有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多生了好几个女儿。一般地说,文化程度高的人受此类思想的束缚较少,他们也更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其三,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这些都使人们愿意控制人口的增长。在此前提下,只要有了有效的医疗措施,就能使降低人口的增长率成为现实。
简单来说教育的人口功能可以归结为这四点:

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婚育观,有助于接受人口教育,从而提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与意识。
2. 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大要素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技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上,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3. 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教育促使人口结构合理化主要表现在:(1)促使人口自然结构合理化;(2)促使人口的城乡结构合理化;(3)可以改善人口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
4. 有助于人口迁移
教育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做远距离的迁移;(2)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人口迁移更有吸引力;(3)教育本身就在实现着人口迁移。
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