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旬的王子耀,不仅身体健康,精神爽朗,而且仍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一个上午常常要看五六十名病人。
刘强
【惠州名中医】王子耀:年逾古稀 诊疗不辍
健康
“论道省名中医”系列报道之②
■医路巡礼
年过七旬的王子耀不仅身体健康,精神爽朗,而且仍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一个上午常常要看五六十名病人。淡水、龙门、河源、深圳、汕头、揭阳以至香港的患者,往往慕名远来,希望得到他的诊疗。

在王子耀看来,这个年龄还能为患者看病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责任。母亲的早逝使他痛定思痛,立志学医;一幕幕生死别离更坚定了他探索妙术、寻求良方的决心。4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先后在各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不仅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也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千金与我何足道,但求奇方为民医”,这是他印在名片背面的格言,也是他勤谨钻研、孜孜不倦的医路写照。
锥心丧痛,萌发学医志向
1942年,王子耀出生于揭西县棉湖镇。他的父亲从13岁起学习木工,与房屋木器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6名子女中最小的一个,王子耀自小便被期待继承父亲的手艺;而他本人也对房屋建造、工程设计颇感兴趣。在他儿时的梦想中,不仅要接过父亲的锯与刨,还要钻研更先进的知识,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工程师。

变故在1956年蓦然发生。那时王子耀正读初中,母亲突然生了病,一吃东西就吐,连稀饭都喝不下去。在那个年代,棉湖镇有10多万人口,却没有一台检查仪器,王子耀的母亲只好在亲人的陪伴下,赶往汕头地区医院做钡餐。食道癌、晚期,少年王子耀还不清楚这几个字的确切含义,但医生的建议一字一句敲打在他的心头:“想吃些什么,就回去买些给她吃吧。”

好端端一个人,就这样提前贴上了死亡的标签。王子耀说什么也不肯信,他叩门求医,四处问药,却终究一无所获。手术没法做,用药也不行,只能不时输一点葡萄糖,为母亲延续些许的生命。
每天放学后,王子耀便陪伴在床侧,安慰和护理母亲。那年母亲50岁,本应颐养天年却日渐衰弱;王子耀14岁,正值年轻气壮却无可奈何。过了三四个月,母亲便去世了。其间王子耀找来许多母亲爱吃的东西,她却完全吃不下去,几乎是被病痛和饥饿折磨致死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眼睁睁看着母亲的生命消逝,王子耀心如刀绞。这种锥心的伤痛让他放弃了曾经的梦想,转而决定学医。他恍然意识到,工程师虽然可以搭起房屋,架起大桥;医生却能撑起人的生命,延续天伦之乐。
王子耀学习很努力,家里没钱买书,就向朋友借,一本又一本,几乎每天晚上都点灯自学。1964年,王子耀顺利考上了广州中医学院,当年的高考录取率大约是1/20。
中医基础最重记诵,王子耀每天早晨5点多就爬起床,背药性,背方剂,一直背到6点多,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300多条处方,近千种药的功用,如今他仍是随口便能背出。
“那时背书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勤勤恳恳丝毫不敢懈怠。”王子耀说,他学习的动力全都来自遭受丧亲之痛后的一个信念:要学好,要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