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在读阿德勒以前,先澄清这本书里可能出现的数个重要的误会重灾区
一,“奉献”
很多人看到阿德勒把奉献和合作定义那么高就可能产生了对这本书的强烈反感,觉得这不就是国内风行的各个鸡汤文翻版吗?关于这一点,请你务必冷静一下,阿德勒的时代我们还在大清慈禧皇太后的统治之下,主流价值可是忠君爱国什么的,有“奉献”的份吗?后来满清倒了,国民党上位,主流价值也是科学民主什么的,有“奉献”吗?

现在国内弘扬的那种“奉献”,其实倾向于“无私奉献”,也就是要忽略个人因素不受任何约束的纯道德。但是阿德勒的“奉献”并不是这样。阿德勒的奉献自始至终都是和“合作”联系起来的。他的“奉献”实际上是指“社会兴趣”,你可以理解成和社会的合作能力,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以及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等。

阿德勒的“奉献合作”甚至还包含了西方的“契约”精神在里面。在婚姻的那一章,他反复强调婚姻双方彼此“平等”的重要性,并且直接把打破平等的行为视作“缺乏奉献合作能力”,这也是鸡汤里奉献概念完全没有的一点。

二,“自卑”
其实这本书讲自卑的地方真的不多,虽然阿德勒本人的确是把“自卑”当作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阿德勒的自卑完全不同于我们普遍认为的那种自卑。我们所说的自卑其实是“自卑感”,是一种情绪。阿德勒的自卑是和补偿一起出现的,而补偿是被他视作推动我们人格前进成长的根本性动力,他也把补偿说成是“追求卓越”。
阿德勒的自卑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那样,是一种任何人都有的内心根源性的驱动力,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他在书中着重讨论了残障儿童,宠溺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尤其是对宠溺儿童着墨极多,可能正是因为在这三种儿童身上自卑感表现得最突出。如果你一定要简单的理解,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自卑),“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要去追求完美”(补偿)
三,“解梦”
有人说阿德勒的解梦本质上和弗洛伊德差不多。其实还是不太一样的。弗洛伊德解梦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会往性欲、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情结等概念上去靠,而这些内容阿德勒很明确地在他的书里全部抛弃了。弗洛伊德主张“梦是愿望的达成”,阿德勒其实也提出了“梦是自我欺骗”(原书第五章),并且斥责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只针对“宠溺儿童”的心理学。
这些批判不置可否,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解梦界主要还是受弗洛伊德和荣格影响较大,阿德勒其实影响并不大。
四,“早期记忆”
这部分理论本身看不到阿德勒的新意在哪里,大部分都是弗洛伊德说过的东西。如果你对这一块感到很有共鸣,其实你可以直接去看弗洛伊德,那里更加具体。
阿德勒突出的地方在于他对于原生家庭概念的诠释是弗洛伊德没有的,他对于儿童内心思想的分析也是完全站在儿童的角度本身出发的。弗洛伊德做不到这一点。但这其实也只算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延伸应用。
五,“后天努力而不是天生遗传”
这部分内容又躺了鸡汤的枪。好吧,其实阿德勒这话的真正矛头可能也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主张所有心理问题、神经症、性格人格特质全部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早期童年经历里去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弗洛伊德是一个“童年经历决定论”者。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没有否认童年经历的重要作用,但是他反复强调,真正决定性格形成和人生走向的是孩子们对于各自经历的认识和看法。努力其实可以理解成“认识和看法”的一个延伸。此外,当时欧洲的确可能存在一大批遗传基因决定论者,因此阿德勒强调后天努力可能真的只是为了对这种现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理论开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