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 cium verum 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福建、广西、广东、贵州、云南、越南等地。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处方用名】大茴香、舶上茴香、舶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八角大茴、八角。

【炮制加工】(1)八角茴香: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2)炒八角茴香:取净八角茴香,置热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较原色稍深,取出放凉。(3)盐炒八角茴香:取净八角茴香,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置热锅中,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八角茴香每100kg,用食盐:2kg。

【功效及用法用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属温里药。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对于治疗小肠气坠,疝气偏坠,腰重刺胀,腰痛如刺,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风毒湿气,攻疰成疮,皮肉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燥热等有显著效果。

常用剂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大剂量单药用药经验】
1.杨士瀛经验:治腰重刺胀,八角茴香,炒,为末,食前酒服二钱(约16g)。(《仁斋直指方》)2.治腰痛如刺经验:八角茴香(炒研)每服二钱(7.5g),食前盐汤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热,袋盛,拴于痛处。

(《简便单方》)3.余育承、吴玉兰经验:八角茴香外用治疗婴儿或儿童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古称“水疝”。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感受外邪,寒湿凝滞,湿热下注,先天不足,肾气虚损,气化失司;肝寒气滞;跌打损伤、虫毒阻络所致。
小儿患者则多以肾气亏虚为主,部分与寒湿凝滞有关。八角茴香辛甘温,入脾、肾两经,善温阳、散寒、理气。《本草求真》言其“功专入肝燥肾,凡一切沉寒痼冷,服皆有效。”本方正是取其以上功用,再以食盐咸寒制其燥性,并加强引经入肾的功能,故治睾丸鞘膜积液有较好的疗效。
取八角茴香约50g捣碎,将捣碎的药物加5~10g食盐放锅内文火炒热后,用厚棉布包住加工好的药物(包裹宜松散),再以手轻试药包的温度,待其不烫手后,将患儿的阴囊包敷在药包中,直至药包变冷为止。
每天用该药包敷3次,每次敷药前均将药适度加温,布包后使用。每剂药可连续使用7d,第2周后再以该方重新配药,继续巩固治疗,直至患儿阴囊肿胀全部消退为止。(《新中医》,2010年第5期)。
【大剂量配伍及名方用药经验】
1.杨士瀛经验:治小肠气坠,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钱(12g),乳香少许。水煎服取汗。(《仁斋直指方》)2.治疝气偏坠经验:大茴香末一两,小茴香末一两(41g)。用猪尿胞一个,连尿入二末于内,系定罐内,以酒煮烂,连胞捣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卫生杂志兴》)3.董汲经验:治风毒湿气,攻疰成疮,皮肉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燥热。舶上茴香(炒)、地龙(去土,炒)、川乌头(炮,去皮尖)、乌药(锉)、牵牛(炒)各一两(40g)。
研杵匀细,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盐汤下十五丸,日二。(《脚气治法总要》茴香丸)4.治阳气虚寒之妊娠腰痛经验:北五味子6g,八角茴香6g,蕲艾6g,牡蛎3.6g,川芎3.
6g,生姜3片。水煎服。((《苏丹玉案》卷五.温胎饮)5.龚廷贤经验:治小腹冷痛、疝气疼痛等症:南木香10g、小茴香10g、八角茴香10g、川楝肉10g、白酒200mL。将上述药物研成粗末后,投入锅中炒香后,加入连须葱白5根,再加水一碗,候煎至半碗水后去渣,与酒相合,再调入少许盐,即可饮用。
每日二次,每次10mL。(《万病回春》香辣酒)6.李仲南经验:治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大麻子(炒,去壳)半两(18.5g),八角茴香七个。上作末,生葱白三七个,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服。(《永类钤方》)。